作为《西游记》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这本书虽然描写的是唐代高僧玄奘的天竺之行,但反映的却是明代的社会矛盾。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当时的皇帝是世宗朱厚熜。此时的明朝已经建立了150多年,虽然是中国古代史上倒数第二个朝代。但在明初,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惜好景不长。明朝朱元璋创立的洪武王朝,以及后来朱元璋后裔创立的永乐盛世、任绪安王朝,都到了吴承恩所在的嘉靖年间。当初整个王朝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
起初,明世宗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他即位不久,就开始了嘉靖新政。贪官被严格控制,老百姓过着相当安定的生活。
但到了明世宗后期,他开始变得有些不老实,痴迷道教,听信别人的谗言,使得身边的妃嫔、宫女都想杀他。
在国家事务的腐败下,明朝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由于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各种兵变、哗变使本来就有日本侵略者、路虎等外敌的明朝内忧外患。
此时明朝的恶劣形势,让从小被寄予厚望的吴承恩深刻认识到了社会的阴暗面。
在人人都渴望做官的古代,吴承恩和其他青年才俊一样,把科举作为人生成功的起点。然而,吴承恩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落到了孙山的头上,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进入仕途的愿望。
终于在嘉靖三十年,吴承恩得到了一份知县的工作,此时他已经年过半百。由于吴承恩半辈子都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吴承恩是个穷书生,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理论上,以吴承恩的才华,早就应该成功走上官位了。要知道,他从小就很努力,精通诗、棋、书、画。就连当时著名的才子朱也对他青睐有加。
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吴承恩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所以吴承恩要想进入仕途,没有任何背景,只能靠自己。
幸运的是,吴承恩虽然出生在商人家庭,但他的父亲一直抱有一个成功儿子的期望。再加上吴承恩从小就表现出来的才华,吴家一直希望吴承恩能挣得名声,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而不是继承家业,继续经商。
在现代,商人似乎比种地的农民更好,尤其是有钱的富人,大多是因为做生意才成功的。而在古代士人、农民、工商业的阶层中,商人虽然看似衣食无忧,但其阶级地位却低于普通农民,所以在社会上很难有多大地位。
作为一个很有潜力的秀才,吴承恩的才华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就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从他与当时的户部尚书的曾孙女结婚就可以看出来。
谁也没有想到吴承恩会有才华,连最基础的科举都考砸了,参加最初的乡试也考砸了,甚至几次都考砸了。吴承恩想都没想就知道了,打击很大。
中年第三次科举失败时,他完成了《西游记》的初稿。吴承恩在中考失败十四年后,成功成为知县中这样的七品芝麻官。
吴承恩为官时,多处理地方琐事,如修建公共建筑等。,都说很成功,但是让吴承恩吃惊的是,他工作勤奋认真,不但没有被提拔,反而被别人陷害。
于是吴承恩做了七年官就走了。
嘉靖三十七年,吴承恩回到家乡,开始隐居生活。此时,吴承恩已经快六十岁了。
60岁就该退休安享晚年了,更何况在寿命比现在还低的古代。出人意料的是,吴承恩在辞官10年后开始了他的仕途。
但这次的官比之前七品县的芝麻官高不了多少,却低了一个档次。大约68岁的吴承恩成为了荆的稷山,官居第八位。
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或者无心官场,吴承恩再次做官两年后辞职回了老家。无计可施的吴承恩开始把全部心思放在未完成的《西游记》上。
三年后,吴承恩写的《西游记》终于完成,吴承恩已经是70多岁的白发老人了。这本书完成后,吴承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他沉浸在诗歌和美酒中。九年后,吴承恩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可以说,《西游记》是吴承恩一生的心血,也是他最杰出的成就。这本书涵盖了很多吴承恩自己对明朝时局的看法和对社会的不满。
因为西游记,对于当时有文字狱的明朝来说,西游记这本书隐含了很多对明朝统治阶级的批判和讽刺。像这样的书很可能会被法院的正式命令销毁或者禁止传播。
现在有很多说法认为吴承恩的《西游记》在明代被列为禁书。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对《西游记》中孙武空这个角色的描述。孙武空,作为郭华山的孙悟空,自称“天地大圣”,可见天地一家的思想。
而孙武空自立为王,如果放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对皇权的蔑视。不管是哪个皇帝,这种事情都是他们最忌讳的。
《西游记》经典片段中,孙武空得知自己毕的卑微身份后直奔天庭,而玉帝和道仙则为孙武空不知所措。
天上所有的道教神仙都想尽办法得到孙武空,但最后玉帝请来佛教中的佛祖降伏了孙武空。
文章开头说,当时的明朝皇帝朱厚熜,在他统治的后期没有做好他的工作,沉迷于道教。孙武空闹天宫时玉帝和道教神仙的惊慌,间接讽刺了朱厚熜及其道教信仰。
最重要的是,孙武空曾经说过,风水轮流转,皇帝轮流做,明天来我家。当时,明朝已经经历了多次农民起义和宫廷哗变。
孙武空不满天宫安排在天宫大闹,脱口而出的话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朝廷腐败的不满和反抗。
在皇帝看来,《西游记》里的事件和现实中的谋反没什么区别。如果说出这种蛮横话的孙武空,再传到皇帝耳朵里,这个人受到九族的惩罚也是轻的。
除了主角孙武空,猪八戒的存在简直就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诅咒皇帝。大家都知道猪八戒还有一个名字叫朱悟能。这个名字如果语气稍有变化,就会变成“朱无能”,简单来说就是说现朝统治者昏庸无能。
而且在西游记的四大师徒中,猪八戒不仅好色、懒惰、丑陋,还是四人中最不讨喜的。
但猪八戒不是别的妖怪,是猪妖,姓猪,与明朝统治者的姓朱谐音。
此外,猪八戒作为二哥,排名第二,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他父亲的儿子中排名第二,所以难免有人对号入座。
看看猪八戒以前的生活。他在天庭的时候,是天蓬的统帅。他因为淫荡被贬到人间,还误投了猪胎。在高老庄的时候,他以人形勤奋工作,但当他回到原形的时候,他的本性就显露出来了。
至于嘉靖皇帝,他出生时姓朱。他是皇室的后裔,是家中的次子。当了皇帝,他循规蹈矩,很称职,但到了后期,他开始表现出人性的不足。
因此,如果朱厚熜,一个朱家的后代,恰好是家中的第二个,知道有人把他比作猪,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那时候杀猪吃猪肉是犯法的,就因为猪和朱的声音一样。
吴承恩不仅通过猪八戒的隐喻描述了孙武空的忤逆,还从其他方面描述了当时明朝社会中的黑暗。
唐僧师徒去西天拜佛取经的路上,路过一个叫和尚国的地方。四个人发现无数孩子被锁在竹篮里。询问当地人后得知,比丘国的国王想要1111个孩子的心脏和肝脏入药。
四师徒发现,所谓的药引,不过是恶魔为了欺骗比丘之王而撒下的谎言。这么离谱的事情,但是任何一个理智的人都能分清真假,
但这个比丘王不仅无知,还贪图妖怪的美色,而且身患疾病,为了治病,轻易听信了妖怪的谗言。
嘉靖皇帝朱厚熜没有听信魔鬼的谗言,挖去1111个孩子的心入药,却做了同样惨无人道的事。
在他统治的后期,朱厚熜忽略了国家大事,并开始追求不朽的艺术。他整天和一些炼金术士呆在一起。为了炼制所谓的“仙丹”,他派人四处寻找药材。
朱厚熜不仅听从这些炼金术士,而且相信他们提出的方法。为了获得其中一种药材,他派人从民间挑选了近500名少女入宫。这些女孩的年龄大多在8到14岁之间。
这些女孩被接入宫后,朱厚熜命令她们每天早起采集花蜜,然后命令这些女孩每天不要吃东西,而是喝她们早上采集的混合着人参汁的露水。
一个不吃东西只喝水的成年人一般只能活7天,最多不超过一个月,所以这些无辜的女孩没多久就饿死了。当第一批女仆被饿死时,朱厚熜派了一批新的女孩到皇宫继续以前发生的事情。
一些宫女忍受不了这样的折磨,开始密谋刺杀朱厚熜。于是,罕见的宫女弑君事件发生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仁阴宫变”。
当一个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会做出一些致命的举动。这个道理在《仁阴宫变》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而比丘国事件,只是吴承恩通过《西游记》反应当时社会黑暗的冰山一角。虽然《西游记》中列举了无数针对明朝统治者的罪行,但至今没有资料证明这部作品曾在明朝被禁。
所以网上说《西游记》在明代被列为禁书只是猜测。《西游记》之所以被禁,主要是因为李卓吾的《西游记评传》这本书。
李卓吾的作品被禁是因为他的极端思想和片面言论。所以,李卓吾的《西游记评点》才是被禁的原因,而不是吴承恩的《西游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公闻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gongwen.com/baike/5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