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潘凌佶发起联合维诚信用及几位个人股东成立上海维诚志信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批互联网金融的从业者,充分感受了资本和互联网的力量。
2014年,他和苏信联合创立了上海维氏盾企业征信有限公司,致力于为6600万中小提供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服务。
四次创业以及四家征信公司、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从业经历,使潘凌佶更加从容。他认为认真研究政策(势)、选择适合的行业(运)、寻找合伙人(人)和自身努力(勤)对创业者来说是最关键的因素。
选择征信是顺应时代的选择
全球征信业发展至今已有近170年历史,经历了20世纪下半叶的飞速发展期,已渗透于各行各业成为不可分割的一环。
我国征信业虽始于1932年“中华征信所”的诞生,实则起步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企业征信业经历了20多年的萌芽期,随着2013年3月《征信管理条例》的颁布,中国征信行业正式进入有法可依的发展阶段。
2014年国内征信业收入约为25亿元,各类征信机构150多家。
目前使用信用服务的客户主要是外资企业,截止2012年5月中国实有外资企业43.93万户,有超过6成外企在使用信用服务产品,以25亿的总体规模计划每家平均使用信用产品支出人民币9484元,会员客户平均使用信用产品支出人民币5-10万元。截止2014年底中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总量超过6600万,假设未来三年信用服务产品在中小企业中的渗透率到达25%,假设每家年平均信用消费达到3000元,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人民币。
随着产业集中与信息化进程加快,企业需要大量的信用数据与分析工具做出更好的信贷决策、寻找新客户,发展健康的客户关系,管理信用风险、反欺诈,进行精准营销及实现决策自动化。
同时,互联网金融业的迅速崛起派生出对征信产品的饥渴诉求,潘凌佶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2011年,出于对行业发展的预判,潘凌佶注册成立了公司;2014年初开始办理公安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并于11月获得人民银行颁布“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证”。维氏盾也是国内首批人民银行企业征信备案证的26家企业之一。
所有准备尘埃落地,12月份,潘凌佶开始组建团队。维氏盾目前月销售额在10万元以上,每月以30%的速度在增长,运营半年时间,出具的报告协助授信累计人民币700多亿。随着资本和资源的注入会使维氏盾有更快地成长空间,计划到2018销售额超过人民币10亿元。
征信行业进入风口,已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异军突起的P2P市场,以及消费金融在中国的兴起,促进了征信市场需求的爆发。国内的征信企业每年有20—30%的增长,征信行业这片新蓝海正在逐步开启。2014年国内征信业收入约为25亿元,随着个人征信的加入,未来5年征信市场的规模可能到百亿以上。征信行业的发展不可估量,更多的公司会进入这个行业,未来2~3年内应该是资本界追逐的行业。
尽管拥有征信牌照的维氏盾有绝对的先发优势,作为创业老兵的潘凌佶已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他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潘凌佶是征信行业的看好者,他认为个人征信市场将会有很激烈地竞争,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因此,维氏盾将会专心布局企业征信,争取成为中国企业征信的领军机构。
潘凌佶将维氏盾专注于“征信互联网+应用场景”,用O2O的方式进行推广。对于这种模式,潘凌佶给出了两层意思的解释。一层是征信互联网核心是破坏性创新。何为破坏性创新?极简产品+低端市场+降维营销,数据采集、数据对接、营销客户、产品制作全部系统化、互联网化。二层是应用场景:公平征信和供应链征信。让广大的中小企业可以快捷、便利地使用高大上的征信产品,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发数据源定制产品,努力降低机构的征信成本和逾期率。专注于核心企业的下游,帮核心企业对下游经销商和终端客户制定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对于将在6月上线“易起查”征信平台,潘凌佶非常看重,他计划在平台上推出系列企业征信产品:企业概览报告、关联性企业报告、供应链报告、企业财务报告、外部信息报告、企业全样报告、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报告。
除了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之外,潘凌佶也积极开始推动维氏盾的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引进、培训、融合和互联网平台的布局。
潘凌佶对维氏盾还有着自己的野心,他表示,维氏盾的目标是做到国内企业征信的前三名,以公司目前的发展速度这个目标并不遥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